第四十二章 雷霆手段,蘇漁釋放惡魔!

君王看人要看很多方麵,還要根據這個人的各種階段去看,朝堂上這些所謂重臣都是經過李世民精心篩選的。

現在李世民要看的就是蘇漁,少年郎就該有少年郎的衝勁兒和膽魄,這不單單是體現在戰場上,在朝堂上一樣如此。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斬草當除根,蘇漁這句話無疑是讓李世民覺得格外提氣!

這就是少年英豪該有的氣魄,也是李世民想要的答案。

雖然各位將軍都在主張打,但就這場戰事而言,他們說話的分量其實都不如蘇漁重。

誰功大誰權重就高,這是自古以來恒久不變的規律。

縱是文臣集團滿心不願,他們也冇有足夠的資本去反擊蘇漁,隻能把火力轉向李世民,希望他冷靜!

但李世民怎麼會依他們所願,這場戰爭的主旋律可一直都是野心,冇有野心就冇有勝利,甚至都不會有現在的他。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說的好!”

“為了北邊的徹底安寧,為了戰死的將士,為了這些年慘遭突厥獨手的百姓!斬草當除根!”

“此事無需再議,北上勢在必行!”

最終,李世民拍板決定,這也是他稱帝以來的第一次文武對弈,武方大獲全勝。

而武方勝利的主要因素就是那個朝堂新勢力,蘇漁!

文官集團心裡都清楚李世民的本來就是這個打算,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冇機會逆轉,可變數就出在蘇漁身上,他這股新勢力打破了文武之間那微妙的平衡。

這就讓一些人不得不注意他了...

......

李世民也是雷霆手段,在朝議後的第二天,便把這個決定告訴了頡利和突利二人。

說白了就是給了張死刑判決書,隻不過不是當即執行,我大唐是上國,當有上國的胸襟,讓你們死在家鄉夠不夠意思?

冇錯,李世民傳達的意思很清楚,大唐要徹底殲滅突厥,暫時讓你們兩位可汗留著腦袋就是為了等到大唐王師殺到草原上之後,施威!

不僅告訴你們的子民,也告訴周邊那些躁動的番國,與大唐作對,這就是下場!

當日,頡利因扯著嗓子咒罵被揍的奄奄一息,突利顯然識時務的多,他隻想跟李世民見一麵,告訴李世民自己其實早就想反頡利了。

隻是你們唐軍速度太快,冇給我發揮的時間...

可惜李世民並冇有一點見他的意思,並且還把他好弟弟阿史那結社率的人頭送給了他...

李世民這一番操作下來,武將們堪稱大快人心,可文官們著實是有點驚著了,在他們的認知裡,陛下不是如此狠厲的人啊!

雖然這對的是敵軍,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的話無疑也是在打文官集團的臉,你們主張保守是吧,那就讓你們看看什麼是瘋狂。

或者說是李世民想藉此告訴所有人,這江山究竟是誰說了算。

經過此事,很多人都認為李世民露出了他的另一麵,而讓他露出這一麵的不單單是與他政見不拂的文官集團。

還有那個言稱“斬草當除根”的蘇縣伯,朝堂怕是迎來了一個不好對付的狠角色。

而且這個狠角色的根基越來越大了。

處理完頡利和突利那邊之後,李世民在東宮開了一場自他稱帝之後最為正式的朝會。

文武百官悉數到位,大家都知道這場朝會的主旋律就是封賞,表彰那些位在玄武門兵變上的重臣,以及此番大破突厥的各部將領。

通過這場朝會李世民將攜大勝之威正式昭告天下,朕配得上的大唐帝位!

朝會上李世民的第一道旨意是對數萬將士們的獎賞,該給錢給錢,該給地的給地,當初戰時許下的諾絕不含糊。

第二道旨意則是對尉遲敬德、程咬金、長孫無忌和房玄齡等人的封賞,玄武門兵變之事自然再不可提,李世民算是暗度陳倉,將玄武門前助的他重臣都安在了此番打突厥上麵。

算是兩功並進,封賞的力度著實也夠大,並且對那些前臣也逐一給了安撫,讓每個人都隻有驚喜冇有怨言,朝會的氛圍也由此推到了高朝。

這時候,李世民下達了第三道旨意,也是今日的重頭戲,對蘇漁的封賞!

李世民並冇有將蘇漁與百官們一起封賞,而是單獨拎了出來,以彰顯蘇漁在突厥之戰中的重要性。

同時也彰顯了李世民對蘇漁這個後起之秀的看重。

對於李世民這個做法,武將們冇有任何怨言,他們最清楚蘇漁在突厥之戰中的地位。

這一戰不是如玄武門這種內變,而是實實在在的保國之戰!也可以說是為玄武門兵變的正名之戰!

隨著宦官的宣讀,蘇漁的封賞終於浮出了水麵。

“茲臨涇縣伯蘇漁特進為臨涇縣侯!實食邑五百戶!......”

蘇漁進爵比起之前那些位國公什麼的算不上大,但絕對是最誇張的那一個。

畢竟蘇漁在這場戰事之前不過是個斥候!如今身份是扶搖直上,一躍成了當朝縣侯!

爵位能到這步的人,哪個不是曆經風霜,哪個不是十幾年甚至幾十的功勞才堆出來的!

而蘇漁位至縣侯這才用了多久!儼然已經打敗了李世民大舅哥長孫無忌的升遷神話,成為了仕途爆發力最強的男人...

這當然還不算完!如果冇有渭水河前程咬金和尉遲敬德的攀比...進侯就是李世民的最終決定。

但現在不一樣了,蘇漁的軍功一升再升,進個侯儼然不夠了,並且李世民也必須給蘇漁一個職事官了,人要儘其才。

因此,在封侯之後,蘇漁得到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個正式官職。

涇州道統軍使!

正三品的武職,並且手握兵權!

蘇漁這縣侯的封地也屬涇州道,無論對當地百姓還是將士們來說,這涇州道的統軍使蘇漁絕對是最合適的人選,也一定是呼聲最高的將領。

按理說君王不會放任一方勢大這種情況出現,可見李世民對於蘇漁的欣賞和信任。

這道旨意下完,蘇漁也算是正式步入朝堂,併成了中樞核心人物之一。

待這場李世民大揮手筆的朝會散了之後,

蘇漁便被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