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處置扶餘

-

想著即將就要有一位王者隕落在他劍下,這讓史阿十分的興奮,他迫不及待地衝進去,追到逃跑的扶餘王。

“不......不要殺我!”

“扶餘的珍寶和女人隨你挑選,不要殺我!“國王尉仇檯麵對史阿的奪命劍,連連退步,身體顫抖著。

“大王!”

這時,扶餘王妃跑出來,來到國王尉仇台身邊。

史阿長劍毫不留情,刺向國王尉仇台。

咻!

清脆的劍嘯聲乍起,長劍在夜空中閃耀,鋒芒畢露,殺氣騰騰!

千鈞一髮之際,尉仇台把他的王妃一推,撞向史阿的長劍。

刺啦!

扶餘王妃,即公孫度的宗族之女被刺穿胸膛。

“啊!”

“你給本王死吧!”國王尉仇台趁此時機,挺劍劈砍向史阿。

史阿拔劍出來,扶餘王妃倒地而去,他身影一閃,避過尉仇台一劍,反手一劍劃過他的脖子。

唰!

冷冽的劍光閃過,一抹血花在夜空綻放,一代帝王就此殞命!

此時,外麵的護衛營殺進來。

“史阿統領,你那邊如何?”

“我已解決扶餘王-尉仇台,你們的情況怎麼樣?”

踏踏踏......

幾十護衛營蜂擁而至。

“典將軍與高順將軍所向無敵,正在絞殺王宮抵抗分子。”

史阿聽罷當機立斷,“砍下扶餘王與王妃腦袋,前去告知扶餘國,都城已被我們大漢軍隊征服,立即投降,不得反抗!”

士兵砍下兩人腦袋,清洗乾淨後騎馬遊城,所過之處扶餘士氣全無,紛紛放下武器等候審判。

當然,也有負隅頑抗的,被李三帶人當場斬殺,血濺當街,無人再敢反抗,畢竟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乎?

當夜晚,整個扶餘王城儘在掌控,百姓和貴族瑟瑟發抖。

他們仗著地域偏遠,肆意進攻大漢,如今卻是被李軒以雷霆手段收拾。

......

兩日後。

遼東襄平城。

李軒在城裡接到李三加急軍報,請問如何處置扶餘國王城?

他把書信遞給旁邊的戲誌才,“誌才,你來說說看,我們應該如何處置扶餘?”

戲誌才見李軒胸有成竹,忙拱手道:“還請主公示下?“

對於這些邊境小國,李軒想的是殖民。

至於像很多三國小說裡的納為大漢的領土範圍,開疆拓土,可如此一來扶餘百姓也成了大漢百姓,他治下的子民。

自己治下的百姓都吃不飽飯,大漢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李軒可冇空去養扶餘的百姓。

再加上扶餘屬於侵略者,憑什麼對他們仁慈?

且扶餘地域嚴寒,人口數量少,也無人踏足,根本發展不起來,如同雞肋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等哪天他一統天下,大漢人口膨脹,再移民過來,把扶餘納入統治範圍不遲。

“誌才,我是這樣想的,把扶餘的金銀珍寶、糧食全部運回遼東,畢竟咱們不能白白出兵滅國後什麼都不乾。”

“還有扶餘貴族的錢糧全部清剿,務必不留一顆糧食給他們;扶餘的百姓全部成為奴隸,一年耕種土地,隻留自己的口糧。”

戲誌才聽後還能接受,他不是腐儒,不會變通。

就是......還是慘!

“另外一件事,由你來封寫奏章呈給朝廷,就說公孫度自立為王,不聽號令,攻擊大漢州郡,已被我軍剿滅,表崔琰為遼東郡守。”

“意思就是這個,但是你要發揮想象力,把公孫度寫成比紂王還惡毒,比費仲還奸佞。”

戲誌才嘴角抽抽,“諾!”

他下去揮毫潑墨,把處置扶餘的方式寫下,讓錦衣衛送去給李三,又寫一封奏章送去長安城。

李軒則是去檢視心愛的馬匹。

自從戲誌才和徐晃、張遼回來,他整日裡就看那些牛羊馬,樂得合不攏嘴。

這天,右北平太守公孫讚也來信,要與李軒交好,共同對抗烏桓。

“公孫將軍深明大義,令我佩服,他的好意我知曉了,請使者回去轉告公孫將軍,我與公孫將軍本是盟友,理應互相照應。”

“李使君之意,定回去轉告公孫將軍!”

“......”

見過公孫瓚使者,下人又彙報,半島各國使者到來。

自從扶餘被滅之後,訊息傳開,令各國惶恐不安,紛紛遣使朝貢。

“李將軍威震海內外,比公孫度更甚,我等心悅誠服,願意就此朝貢,締結雙方友好。”

李軒麵無表情,“雙方確實可以友好合作,你們國內都不能阻止我方商人入境做生意,若是發現對我方商人不公,大軍即可進發!”

“還有,今年的收成日即將到來,年底之前把今年的供奉送來襄平城,由崔琰太守負責與你們交接。”

崔琰站起身來示意,而後李軒就撤了,讓崔琰和戲誌纔去應付使者。

總算是拿下整個遼東,還把周邊異族懾服,可以安心發展了。

雖說遼東是苦寒之地,人口稀少,但黑土地遍地,土壤肥沃,很適合農耕。

李軒打算在遼東推廣水稻種植,把整個遼東打造成為“北方稻米之鄉”。

當然,這些都慢慢試驗,試驗出在遼東種植的水稻才能大規模推廣,明年就先搞試點,後年就大規模發展。

想著遼東的發展之事,李軒伸了伸懶腰,終於把遼東戰事結束。

會見各國使者後,他和崔琰、戲誌才商量關於遼東的發展問題。

種水稻?!

崔琰和戲誌才麵麵相覷,水稻那不是南方纔有的嗎?

“主公,雖然說遼東也有水稻,但那是少數部分,不成氣候。”

李軒笑道:“正因為是少數,纔要發展成大多數。”

“遼東這地方,4、5月開始插秧,10月左右可以收割水稻,一年種一季。”

“咱們可以這樣,水田種水稻,旱田種黍米,都不耽誤。”

說到這裡,他看向崔琰,“季珪,明年你任務重,把南方各種稻種帶回來,春耕時都要實驗一下,看看哪種水稻適合在遼東種植,後年大規模種植。”

“諾!”崔琰知道李軒不時有驚人之舉,但是往往都很合理,因此答應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