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江南織造局

-

南直隸秋闈考生哭廟罷考事件前後持續了三天,終於暫時告一段落。

八月十九日清晨,隨著考生們陸續進場考試,李邦華長舒了一口氣。

他深知事情雖然被平息了,但影響冇有平息。

尤其是朝廷用強硬手段對付地方士紳的行為,肯定會引起士紳們的聯合反抗。

反抗的方法有文有武。

文講道理,武是武力。

在不久的將來,大明朝南方士紳會通過各種手段汙衊他,彈劾他。

更有甚者會暗中支援流賊土匪打家劫舍禍亂地方,讓大明朝無法安心休養。

地方上流賊土匪一旦多起來,治安就會亂,當地的官員首當其衝被彈劾。

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無法解決問題,朝廷為了穩定局麵隻能換官員。

假如士紳們對新來的官員不滿意,會沿用之前的手段迫使朝廷換人,直到換到滿意的官員為止。

到那時。

大明朝的地方官員與地方士紳就成了一條繩上的螞蚱。

他絕不允許出現這種局麵。

唯一破局的辦法就是拉攏這幫考生,讓他們死心塌地為朝廷效力。

有他們在,地方士紳就不敢明目張膽的胡鬨。

李邦華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驛館,將欽差隊伍裡幾個主要官員喊到一起商量接下來的對策。

眾人還冇落座,兵部尚書張泊鯨低聲對著李邦華說道:“閣老,常州府那邊有點情況。”

“士弘升出事了?”李邦華一驚。

士弘升剛被他舉薦為常州知府不久,如果他出了事自己很會受到牽連,

官場的規則是被舉薦的人出問題,舉薦人也要擔責任。

簡單來說是官場上的連坐製度。

這種製度有利有弊,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利明顯大於弊。

“士弘升冇出事,”張泊鯨急忙解釋起來:“據士弘升在信中說,江南製造局的總管太監李實去常州府采買生絲,用於製作宮廷禦用織物。”

明朝時期在南京、蘇州和杭州設立織造局,用於織造宮廷禦用和官用等各類高級紡織品。

這三個織造局並稱為江南織造局。

三個織造局各有一個太監負責管理各項事務,又稱織造太監。齊聚文學

在三個太監之上還有一個總管太監。

到了明朝後期,由於江南紡織業的發達再加上織造太監屢有貪墨和不法行為,蘇州和杭州織造局先後廢止。

隻留下一個江寧製造局(南京織造局)專門製作皇家禦用物品。

張泊鯨接著說道:“江南織造局的總管太監李實到達常州府後,向士弘升索賄,並讓他行上司與下屬之間的拜禮。士弘升既不行賄,也不肯行拜禮,把李實氣的夠嗆。揚言要給陛下上書,說他侮辱陛下內臣。”

“士弘升初來乍到不知如何解決,特來信向閣老請教對策。”

李邦華右手放在桌子上,一邊敲擊桌麵一邊思考。

李實索賄這件事發生的時間太巧了。

他這邊剛剛處理完考生罷考,那邊就發生了這種事。

巧合嗎?

不確定。

其實這不重要。

關鍵是他想知道李實的行為是個人行為,還是受到了某人的指使。

如果是個人行為,他根本不用過多在意,隻需給北京寫一封信說明情況即可。

可如果是受到了某人的指使,事情就麻煩了。

因為這件事的發生說明閹黨要和他開戰了。

閹黨與朝中其他黨派不同。

首先他們是忠於皇帝的,但並不一定忠於大明。

這句話並不矛盾。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

壓榨礦工給宮裡掙錢是忠於崇禎的行為。

時間一長百姓被逼造反,最終的受害者是大明。

他們的行為不但對大明冇好處,反而還害了大明。

這便是忠於皇帝不一定忠於大明的來曆。

其次。

閹黨蔘與黨爭的目的隻有兩個。

一,爭寵。

二,掙錢。

宮裡的太監有成千上萬人,他們是由一個個小團夥組成的。

當其中一個人受寵後,其他太監也會跟著沾光。

接下來外派的肥差便會落到他們身上。

(肥差有很多,例如織造局太監,監軍太監,各地管理皇莊的太監等等。)

他們會用儘辦法斂財孝敬上麵的太監,上麵的太監則用這些錢收買一些大臣。

等有禦史彈劾的時候,這些大臣會出麵幫著他們說好話。

接下來崇禎將會麵臨一個巨大的難題。

信太監的話還是信禦史的話!

這是一個千古難題。

按理說太監是他的內臣,他理應信任他們。

但是...

靈山腳下妖魔多。

越是靠近權力中心的人,越容易用手中的權力犯罪。

不信太監信禦史?

太監最起碼還忠於皇帝,禦史就不一定了。

最佳方案是平衡兩者的關係。

時不時打壓一下朝臣,同時也敲打一下太監們,讓二者都冇法一家獨大。

同時還要防止二者聯合起來進行矇騙。

皇帝有政策,群臣有對策。

大臣們為了自保,會根據皇帝的性格選擇是否與太監聯合。

魏忠賢掌權期間,與太監聯合的官員便是閹黨,不與太監聯合的官員便成了逆黨。

逆黨中以東林黨為最。

李邦華無心黨爭,更不想惹怒閹黨。

但...

閹黨的行為阻礙了他前進的步伐。

“閣老,如何給士弘升回信?”張泊鯨問道。

李邦華沉吟片刻後開口說道:“給織造局總管太監李實寫一封信,讓他立刻回南京向本欽差說明情況。”

“啊?”屋子裡的人都愣住了。

張泊鯨聲音顫抖地說道:“閣老莫不是忘了他的身份是內廷太監?”-